images
îvk
 
公共衛生師法立法說明
目前位置:首頁公衛師法

公共衛生專業的重要性

近二十年來,新興的公共衛生(公衛)議題層出不窮,近日食品、藥品添加塑化劑的問題,引發全國民眾對食品安全衛生的疑慮與恐慌,嚴重影響台灣製造產品的形象。更早還有大陸乳製品添加三聚氫氨事件,新流感、SARS冠狀病毒、禽流感、腸病毒、登革熱等之大流行,與國際恐怖組織生物戰之威脅等事件。這些公共衛生問題有所謂的外部效應(externality)~個人的行為或疾病感染不僅影響個人健康與生命,還可能威脅全國成千上萬甚至全球數以億或十億計的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除個案的醫療問題外,應該要建立健全的「公共衛生安全防護網」,才能在問題發生時,透過有組織的社會力量~不僅是個人的努力,運用公共衛生的核心專業能力(如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等),藉由系統性的調查、分析,評估,迅速發現問題(如塑化劑之源頭,感染源),然後運用法令、政策、計畫等機制,迅速阻斷問題根源(如要求取得食品添加物安全證明、隔離病人、打疫苗等),防止問題或疾病繼續惡化或感染、威脅更多人的生命。這種關注人群健康(population health)、系統性的打組織戰的觀點與工作模式,是公共衛生與其他醫療專業最大的差異。

除了解決問題方式的不同外,公共衛生另一特色是重視「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擅長運用三段五級的預防策略,透過綿密的公衛安全網絡的建立,防範問題或疾病的流行或發生於未然。這種「上醫醫未病」的觀點與「無名英雄」的角色,雖不易被看見,但卻攸關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健康壽命的延長。

新時代需要新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

隨著時代的進步,公共衛生議題不斷推陳出新,人民對政府的期待越來越高,所使用的社會資源也越來越龐大,需要培育更多不同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員,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2009年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87%(衛生署,2011),其中全民健保的總額預算在2011年已超過五千億,也難怪相關制度改革~如二代健保,動見觀瞻、舉國矚目。尤其面對未來人口老化、醫療科技快速發展,但社會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挑戰,民眾對醫療 /長期照護與保險的期待越來越殷切,需要培育更多擅長公平性、效果、效率、經濟效益評估、長期照護需要評估、與制度規劃設計的專才,才能有效分配社會資源、建構健全的健康福祉與照護體系。

面對這麼多新興的健康議題與多變的公衛專業人力之需求,我們的公衛體系準備好了嗎?台灣過去在公衛方面曾有傲人的成就,但近年來因公衛議題變化多端且越來越棘手;公衛議題已不僅是一個部會的議題,而是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重要問題;公共衛生早已發展成一個專業領域,不能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靠打游擊的方式~甚至要靠一位超級熱心的公務員,才能發現問題。更何況因應衛生福利部即將於2012年成立的新挑戰,台灣需要更多兼具衛生福利觀點的衛生福利專業人員,建構一個更健全、有效的公共衛生福利網,才能實踐以「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全方位的捍衛國民的健康、社會安全、與福祉、滿足民眾的需要。

教考用失衡,公共衛生防護網有漏洞、不安全

公共衛生是個誇領域的團隊工作,除需要醫師、護理師等醫療專業人員外,更需要公共衛生師。但目前各類醫療專業人員依據專業證照,皆可進入公衛體系服務,惟獨公共衛生人員因缺乏證照,反而無法發揮專長,造成教考用的失衡。

台灣目前每年培育近五千名公共衛生相關科系所畢業生(陳為堅,江東亮,2010),但因教學訓練內容不一,品質參差不齊,再加上高普考名額稀少,部分公衛主管不願長時間等候高普考填補缺額,偏好採用轉任公職的專門職業技術醫療人員;復因編制不足,常以非公衛專業的約聘僱人員取代,因此衛生部門~尤其是地方衛生單位~受過公衛專業訓練的正式編制人員越來越稀少,每逢遇到重大議題或地方疫情大流行時,缺乏足夠數量且具備公衛核心能力的專業人員,以系統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面對問題排山倒海而來時,往往捉襟見肘,備極艱辛。也難怪有地方衛生單位人員要投書:「學會計的作防疫,學公衛的卻要轉行」(黃同,2008)。到底台灣社會要再引爆多少未爆彈,才會開始重視公共衛生安全網的漏洞與公共衛生專業人力的不足呢?因此亟需劍及履及,儘速推動【公共衛生師法】之立法,才能滿足二十一世紀民眾對公共衛生安全之需要。

Powered by Taiw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 2011  
會址:台北市中正區10055徐州路17號543室      統一編號:21100531    
秘書處:02-23919529/ E-mail:tpha@hg3c.com     
編輯部:02-23584341/ E-mail:10.6288tjph@gmail.com   
傳真:本會已無提供傳真,還請不吝掃描或拍照後,E-MAIL上面兩個信箱
 (編輯部原tjph@hg3c.com將同步收信至2023/12/31後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