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文章摘要,歡迎來信索取全文 tjph543@hotmail.com)
棉條破壞處女膜?妳被嚇了20年
【2015-08-28 00:11:49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聯合報/鄧桂芬、魏忻忻、張幼芳、林巧璉、新媒體/楊殿宏 製作】
大部分台灣女生都用衛生棉,但一項研究發現,女大學生愈年輕,對衛生棉條的接受度愈高,出現世代差異。
國內棉條使用率2.1%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表示,2000年曾有報告指出,國內衛生棉條使用率僅2.1%,相較於美國女大學生使用率達81%,使用風氣不盛。目前市面上的衛生棉條選擇有限,常見品牌僅有4個。
黃俊豪2013年初以國內女大生為對象,透過網路收集363份有效問卷,發現有三成五曾使用棉條,低年級比高年級有較高使用意願;曾使用者日後想繼續使用的機率,比未使用過者高出13倍,可見棉條有「一試成主顧」的吸引力。此研究刊登於今年8月的「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包裝警語讓人心驚驚
為什麼過去台灣女生不太愛用棉條?黃俊豪分析,過去衛生棉條屬於「第二級侵入式醫療器材」,外包裝還有「經醫師指示使用」、「未婚女性應注意小心使用」等字句,也不能註明「對處女膜絕無傷害」。雖然衛生署(今衛福部)於2009年修正公告,但警語刊載長達20年,框限女性經期用品選擇。
黃俊豪還發現,女大生使用棉條的意願,取決於個人使用經驗,至於棉條會傷害處女膜的迷思,對棉條使用度毫無意義,有經血外露可能、得搭配棉片使用等因素,才會讓女性降低使用意願。
姊妹支持 提高使用意願
另外,研究分析,非異性戀者,使用棉條意願比異性戀者降低88%,理由是「我不喜歡被異物插入身體的感覺」,但若她身旁女性友人支持使用,使用意願馬上高出18倍。
黃俊豪表示,希望此研究能夠讓政府及廠商在衛教宣導時,注重多元經期用品介紹,減低女性選擇限制,促進女性健康、實踐性別平等。
衛生棉條使用4要點
●每4到6小時更換一次。
●陰道感染及黴菌感染者不適合使用。
●擔心經血外露者,可搭配衛生棉使用。
●若使用後過敏發癢,不建議使用。
諮詢/禾馨婦產科診所院長林思宏
製表/鄧桂芬 聯合報
2015-08-28 03:18:14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衛生棉條在歐美使用普遍,國內使用者是少數。台大公衛系調查國內女大學生使用棉條情形,發現普遍已無棉條破壞處女膜的迷思,且年紀愈輕,對棉條的接受度較高。
這項研究刊登於今年八月的「台灣公共衛生雜誌」,計畫主持人、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研究團隊於二○一三年初,透過網路蒐集三百六十三份女大生問卷。
研究分析不同性別取向女大生,非異性戀者使用棉條意願低,原因是「我不喜歡被異物插入身體的感覺」,但若女性友人支持使用,結果可能翻盤,使用意願高出十八倍。
另外,回答問卷者中僅三成五曾使用過棉條,但想繼續使用的比沒使用過者高出十三倍。黃俊豪說,可見棉條有「一試成主顧」的吸引力。
其他相關報導
台大研究:棉條「破處」迷思不再 但T婆仍不愛
【陳鈞凱 2015年\08月27日報導】 衛生棉條在歐美使用相當普遍,但在台灣卻仍為少數,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新一項針對國內女大學生問卷調查研究發現,打破「處女膜」迷思,女大生不再認為使用棉條會破壞、影響處女膜而不愛用;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T、婆等非異性戀女大生使用棉條意圖比異性戀低,全因為「不愛外物插入身體的感覺」。
這一篇登刊在最新8月號台灣公共衛生雜誌上的「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女大學生未來使用棉條之行為意圖:檢視性取向、性別氣質之調節作用」研究,是國內少數有關衛生棉條的研究。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表示,這份研究在2013年年初、透過網路針對全台363名女大學生進行問卷,其中異性戀女大生占85.1%,非異性戀女大生占14.9%,結果發現,其中有35.5%曾有使用棉條的經驗。
黃俊豪說,早期統計,在台灣的棉條使用率僅有2%,跟歐美的80%比例十分懸殊,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國內早期將棉條納為第2級侵入性醫材,且一度要求外包裝刊載警語,如:「經醫師指示使用」、「未婚女性應注意小心使用」等,並且禁止宣傳品上出現「對處女膜絕無傷害」或類似文句,凸顯「處女膜」迷思,反而造成女性卻步。
不過,這次研究卻發現,隨著棉條解禁可以網購、郵購,風氣轉變,目前「處女膜」不再是影響台灣女大生使不使用棉條的關鍵,女大生反而更在意陰部悶熱、經血外漏、使用棉條須搭配棉墊等因素,才是左右女大生愛不愛用棉條的考量點。
黃俊豪指出,研究也分析性取向、性別氣質對棉條使用意圖的影響,結果顯示,非異性戀女大生比起異性戀女大生,使用意圖降低了88%,進一步詢問發現,不少人回答就是不喜歡外物插入身體的感覺。
黃俊豪表示,只要對棉條持正向態度,身邊重要他人如父母、手足、男女朋友相挺,研究顯示,會使用棉條的意圖就會高出15倍以上;且曾經有使用棉條經驗者也會比沒有使用過的人,使用意圖高出13倍以上,很多女性都是一試成主顧。
非異性戀女大生 不喜用衛生棉條
【鄧桂芬 2015/08/27】報導衛生棉條使用在歐美相當普遍,但台灣過去因「處女膜迷思」,使用者仍是少數。台大公衛系今天發表一份研究,調查台灣女大生使用棉條情形,發現影響女性使用因素已打破迷思,反而是非異性戀女性因不喜異物插入身體,不願使用棉條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8成。此研究刊登於8月「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表示,2000年曾有報告指出,國內的衛生棉條使用率僅有2.1%,相較於美國女大學生有81%的使用率,使用風氣明顯不盛。目前衛生棉條在國內市場上選擇有限,僅有四個常見品牌。
黃俊豪說,過去衛生棉條被明訂為「第二級侵入式醫療器材」,外包裝不僅刊載「經醫師指示使用」、「未婚女性應注意小心使用」等,還禁止宣傳品上出現「對處女膜絕無傷害」等語。儘管衛生署(今衛福部)於2009年修正公告,但長達廿年的警語刊載,不斷強調「處女膜」、「未婚」,框限女性經期用品的選擇。
黃俊豪研究團隊為了找出影響衛生棉條使用因素,2013年初以國內女大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蒐集363份有效問卷。分析結果出爐,意外發現「處女膜迷思」已非主要影響因素,反而是男性手足支持、有經血外露可能、得搭配棉片使用等因素,才會讓女性降低使用意願。
另外,研究分析不同性別取向的女大生,發現非異性戀者,使用棉條的意願比異性戀者降低88%,原因是「我不喜歡被異物插入身體的感覺」。但若身旁的女性友人支持使用,結果可能翻盤,使用意願高出18倍,
雖然363名女大生中,僅有三成五的女大生曾經使用過棉條,但使用過的女大生,日後想繼續使用的機率比沒使用過者高出13倍。黃俊豪說,可見棉條有「一試成主顧」的吸引力。
此外,研究也發現低年級比高年級女大生有較高使用意願,原因可能是近年媒體及教育氣氛對經期產品態度較開放,且市面上棉條販售廠商常在包裝上同時進行簡單衛生教育,使年輕學子看待棉條態度產生改變,出現世代差異。
黃俊豪表示,希望此研究能夠讓政府及廠商在衛教宣導時,注重多元經期用品的介紹,減低女性選擇限制,促進女性健康、實踐性別平等。
用棉條無關處女膜 女T普遍不愛用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015/8/27日電)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發表台灣女大學生使用棉條研究,發現處女膜迷思與不用棉條無關,且女性手足友人推薦會增加使用意願,而性別特質陽剛的非異性戀較不愛棉條。
領導研究的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說,大約2000年時國外女性有80%使用衛生棉條,但當時台灣女性只有2%使用,比例相當懸殊。
台灣衛誌8月號「女大學生性取向、性別氣質及棉條使用意圖」研究採立意抽樣在網路收集受訪者,共363份有效問卷,答卷者有35.3%曾使用衛生棉條,異性戀占85.1%、非異性戀占14.9%。
黃俊豪說,研究發現,有36.9%對棉條持正向態度,持正面態度者比持負面態度者,未來可能使用棉條意願相差15倍;主觀認定旁人支持使用棉條者,也比主觀認定旁人不支持者使用意願高5倍。曾經使用過棉條者,未來也有高度機率會再度使用。
過去迷思衛生棉條會破壞處女膜,但黃俊豪說,問卷結果顯示處女膜顧慮與使用棉條意願並沒有正相關,顯見時代已經和過去不同。
黃俊豪指出,過去台灣法令規定也強調衛生棉條屬2級侵入式醫療器材,外包裝須有警語,並註明未婚女性應注意小心使用,強化處女膜迷思,也侷限女性選擇權。
這項研究結果也發現,女性手足、友人若推薦使用棉條,則使用意願也會增加;不過,若推薦者為男性手足,效果相反。
性別特質陽剛的非異性戀者(Tomboy 或T)不愛用衛生棉條,研究猜測原因可能是不喜歡異物置入感,但若女性手足、友人推薦,使用意願增加18倍以上。
黃俊豪說,研究發現對衛生棉條有正向態度、且主觀認定旁人支持,是選用棉條的關鍵,考量的原因不是處女膜,而是使用棉條能否減少經血外漏、是否要搭配棉片使用和減少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