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瑞宏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主任/教授
(本文刊登於2011年5月31日 中國時報)
飲料與食品中的塑化劑 (DEHP) 汙染風暴愈演愈烈,民眾深感健康受到威脅,國家的經濟也面臨衝擊,甚至影響國際對於台灣的正面評價。然而,台灣社會這幾年來歷經口蹄疫、三聚氰胺、美國牛肉、瘦肉精層出不窮的食品健康威脅,甚至連國小的營養午餐都品管失控;這一幕幕重複的恐怖戲碼每日不斷上演,究竟問題何在?我們真的需要對於「預防勝於治療」的公共衛生真諦加以省思。
社會輿論普遍指責黑心廠商,這根源於我們不恥他人的「不誠實」,更不恥因為「不誠實」而影響到他人福祉。但是,我們不難發現「不誠實」極易造成公共衛生的死角;也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當然,如果我們僅靠衛生署所轄之有限人力來管理食品衛生,絕對是不足的;我們要清楚,現在各地方衛生局的人力普遍僅三十︱五十人,許多還是約聘僱人員,主管食品衛生的專責人員可能僅有一兩位而已。但更讓我們憂心的,不是儀器設備的問題,而是人才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來執行事前的預防檢驗工作。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認為應設立衛生警察。事實上,為保障人民健康權,並且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公共衛生師也是急迫需要設立的。在健康相關產業中的任何產品,是需要專業人才來評估客觀的數據,以支持其功效。然而,我們卻看到在媒體中影視明星非專業代言的亂象;民眾卻是無感於政府的作為。食品,甚至藥品,都需要嚴謹驗證其對於人體的健康效應以及安全性;這都需要受過公共衛生訓練的人來整合此評估過程,並使之符合國內外之衛生法規,這就是公共衛生師所要扮演的角色。
公共衛生師之業務可包括疾病監測與調查、社區健康管理、學校衛生管理、環境衛生管理等項目,並且可彌補政府相關人力的不足。例如,未來食品、製程以及相關廠區衛生,都可以經由公共衛生師來進行衛生認證,以確保國人之健康安全。而台灣各大專院校培育了眾多的公共衛生學生,這些學生未來都可轉變為政府來幫助民眾健康把關的大軍。
現今,衛生署在各署立醫院與部分教學中心開放塑化劑門診;這都是事後管理的治標作為。我們將時間推移回到1979年中部地區多氯聯苯食用油事件,那些受害者的身心煎熬至今已二十年,政府與學界仍然無法解決與平息他們的痛苦,甚至他們的後代也都還在承受苦楚;昨天的三聚氰胺,今天的塑化劑,明日又不知道何種東西會出現,但絕對會有;豈是設立個門診進行相關的諮詢即可解決。
顯然地,我們的政府需要在塑化劑等相關食品衛生失控問題中負起責任。我們也需要在醫學教育中重新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我們也要再三的呼籲,台灣需要公共衛生師的設立,讓公共衛生師來為全體國民的健康把關,讓我們的民眾生活的更健康,更快樂。
[作者更正:中時原刊載文章,多氯聯苯事件發生在1979年,不是民國79年。]